郑秉文

郑秉文 美国研...

所属机构

中国社会科学院

个人简历

1995年2月-2000年10月 在研究生院先后任培训中心主任、题库考试中心主任、院长助理、副院长等职务。
2000年10月-2004年7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、副所长。
2004年7月-2014年3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。
2014年4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。

研究领域

西方经济学,市场失灵,福利国家,社会保障制度比较,社保基金投资和企业年金

教育背景

1982年2月 毕业于辽宁大学,获学士学位。
1986年6月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,获得硕士学位。
1992年6月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,获博士学位。
1992年9月-1995年2月 公派赴法进修,在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让•莫内学院做博士后14个月,获博士后地位证书。

学术论文

[1] 郑秉文:应加快构建多层次混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学术兼职
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
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474)委员
《国家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(2012-2030)》编制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
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兼职教授
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
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暨社会保障研究所兼职教授
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
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
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
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客座教授
河南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
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
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
四川大学客座教授、辽宁医学院客座教授
中国拉美学会常务副会长
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
1996年6月-2000年11月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全资公司“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公司”总经理、法人代表(副局级)。

社会荣誉

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

研究成果

论文:
[1]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队伍亟待壮大。
[2] 国有企业的企业年金缴费可以达到8.33%。
[3] 企业年金投资要走出两大认识误区。
[4] 应提高企业年金权益类投资比例。
[5] 奥巴马医改的妥协与民众态度的分裂 。
[6] 企业年金税优困境出路:部分TEE模式 。
[7] 社保压力对中国竞争力影响分析。
[8] 专访:《社保统账结合走进死胡同》。
[9]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。
[10] 分类所得税有悖“退休皆免税”理念。
[11] 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。
[12]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分析——兼论“部分TEE”税优模式的选择。
[13]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“用工荒”。
[14] “用工荒”: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。
[15] 用立法推动社会养老 。
[16]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影响亿万人生活 。
[17] 2009金融危机:“社保新政”与扩大内需 。
[18] 职工养老保险跨区转续意义重大 。
[19] 人口膨胀与老龄化 。
[20] 六十年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变化 。
[21] “社保新政”——转变增长方式必由之路 。
[22] 农民工养老险办法暂缓出台 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? 。
[23] New Proposals for Meeting China’s Pension Challenge 。
[24] 我国医保基金征缴模式选择及其制度效率比较——建立“社保单一征缴”体制的建议 。
[25]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运营海外借鉴 。
[26] 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:总结与思考 。
[27] 美国医改与价值观 。
[28]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:成就与教训 。
[29] 金融危机对全球养老资产的冲击及对中国养老资产投资体制的挑战 。
[30] 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与创新 。
[31] 美国非福利国家但社保模式适合中国学 。
[32] 新型农村社保试点启动 。
[33] 经济危机下的福利制度调整——从法国“周日可以工作”谈起 。
[34] 福利改革切忌“走极端” 。
[35] 新农保政策让农民吃了“定心丸” 。
[36] “周日工作权”的回归 。
[37] 金融危机引发社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。
[38] 国有股转持是“双赢” 。
[39] 金融危机下的社保改革 。
[40] 《社会保险法》立法面临三大困难 。
[41] 中国社保“碎片化制度”危害与“碎片化冲动”探源 。
[42] 阿根廷养老金国有化改革的启示 。
[43] 金融危机对世界养老金影响有多大 。
[44] 金融危机成全球养老投资调整契机 。
[45] “社保审计”的历史使命及其“四个转变”――从审计署公布五险社保基金2%收益率谈起 。
[46]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30年改革回顾、评估与展望 。
[47] 扩大社保制度覆盖范围:国际经验与教训 。
[48]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遭遇三大认识误区 。
[49] 阿根廷私有化社保制度“国有化再改革”的过程、内容与动因 。
[50] 与美国刺激计划相比,中国4万亿中福利支出太少 。
[51] 就业制度保护要适度 。
[52] 《社会保险法》不应“绕着困难走” 。
[53] 十个国家人们最不怕失业 。
[54] 社保法能否接纳 企业年金何去何从?(续) 。
[55] 社保费谁收为何难有“落笔之处” 。
[56]社保法能否接纳 企业年金何去何从? 。
[57]社保受制低层次分割事统筹 。
[58]社会保障:既要抓机遇又要防极端 。
[59]对全国网民热议社保的几点思考 。
[60]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何成败笔:美国的启示 。
[61]国外“福利模式”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——郑秉文研究员访谈 。
[62]《社会保险法》草案 未定型 未定性 未定局 。
[63]关于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。
[64]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关键是三个“联动” 。
[65]拉美“增长性贫困”与社会保障的减困功能——国际比较的背景 。
[66]企业年金应尽早纳入《社会保险法》体系 。
[67]医保制度可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制度保证 。
[68]《社保法》应一次性一揽子解决社保设计问题 。
[69]医疗保险如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——兼论医保制度对转变增长方式的作用 。
[70]事业单位养老金能否顺利“退休” 。
[71]中国与拉美社会保障比较:传统文化与制度安排——提高覆盖率的角度 。
[72]《社会保险法》正式立法:不是今年或明年的事 。
[73]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关键是建立职业年金:“三个联动”建议 。
[74]2009,社保改革能走多远 。
[75]养老险不应身份不同存差别 。
[76]社保筑网,纾解内需之困——破局社保制度碎片化 。
[77]社保制度走到十字路口:“大一统”还是“碎片化” 。
[78]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——“混合型”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 。
[79]借社保立法解制度困局 。
[80]养老金调待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――基于2008年养老金上调的案例分析 。
[81]社保基金的法律组织形式:欧盟的经验教训 。
[82]“傻根”们的养老愿景 。
[83]制度缺乏激励 社保屡遭热议 。
[84]社保改革:启示与方向 。
[85]社保,怎么让八亿农民有保障 。
[86]“养老保险改革不能作茧自缚” 。
[87]养老保险关系拟随本人转移 。
[88]试解“退保”潮农民工养老保险新规定稿 。
[89]社保制度面临重大转折 。
[90]社会保障是否使消费者吃上“定心丸” 。
[91]金融危机•增长方式转变•建立统一的社保制度 。
[92]网民反对“延迟退休”的启示 。
[93]改革开放30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与展望 。
[94]社保改革成就巨大 战略转变任重道远 。
[95]构建统一的社保体系 促进劳动力良性流动 。
[96]农民工社保:单立,还是统一? 。
[97]扩大内需着力何处? 。
[98]延缓“老龄化” 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推至65岁? 。
[99]欧盟国家社保基金监管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。
[100] 从“拉美现象”想到农民工“退保潮” 。
[101] Q&A with Zheng Bingwen on Sovereign Wealth Funds 。
[102] 欧盟带给中国什么启示 。
[103] 吉尔吉斯坦社会保障“名义账户制”运行10年经验与教训 。
[104] 改革开放30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 。
[105] 13亿人都有养老金 社保“进村”方案年内出台 。
[106] Social Security Fund Governance and Legislation: W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EU? 。
[107] 社保转续方案出台 上亿流动人员保住“养命钱” 。
[108] 从“拉美现象”看我国社保改革应统筹兼顾――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 。
[109] 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大国抉择。
[110] 拉丁美洲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。
[111]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。
[112] 报告上交决策层 “社保无疆界”酝酿破题 。
[113] 从历史归纳法及方法借鉴的角度再论经济学的科学性 。
[114] 日本养老金巨亏5.84万亿 注资主权财富基金计划趁机上位 。
[115] 法国“碎片化”福利制度的起源与危害:文化传统•民族特性•路径依赖――2007年11月法国大罢工札记 。
[116]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 。
[117] 社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“市场失灵论”的失灵 。
[118]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,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。
[119] 法国高度“碎片化”的社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。
[120] 西方福利模式的改革趋势:日益背离普享原则 。
著作:
[1] 《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》(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03年第1期)。
[2] 《养老保险“名义账户”制的制度渊源与理论基础》(《经济研究》,2003年第4期)。
[3] 《“名义账户”制: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》(《管理世界》,2003年第8期)。
[4] 《DB型现收现付制社保基金的危机与投资理念》(《世界经济》,2003年第11期)。
[5] 《DC型积累制社保基金的优势与投资策略》(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,2004年第1期)。

联系方式

zhengbw@cass.org.cn


来源:中国智库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