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安京

曲安京 数学系...

所属机构

西北大学

个人简历

1984年7月-1986年9月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基础部
1989年7月-1991年10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助教
1991年10月-1994年4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讲师
1994年4月-1997年12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(1995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)
1997年12月-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(1999年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)
1999年2月-2000年1月 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
2001年1月-2002年4月 京都产业大学文化学部 日本学术振兴基金客员研究员
2004年9月-2005年2月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A. W. Mellon基金研究员
2009年7月-2009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CUHK-IMS访问学者
2011年7月-2011年8月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

研究领域

数学史

教育背景

1980年9月-1984年7月 西北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学士
1986年9月-1989年7月 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理学硕士
1991年9月-1994年7月 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 数学史 专业理学博士
1994年10月-1995年10月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纽约李氏基金博士后

学术兼职

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
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
中国全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
2011年-2015年 国际数学史学会最高领导机构执委会委员
2002-国际HPM学会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代表
英国数学史学会荣誉会员
自然科学史研究、中国科技史杂志、 自然辩证法通讯、中国数学会通讯、 数学与人文等刊物编委
2003年 受聘为东京理科大学客座、客员、教授

社会荣誉

1996年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(第一作者)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数学天元基金8项
1998年 获首届台湾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
2000年 获中国 第二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一等奖
2002年 入选陕西省“三五人才工程”第二层次
2007年 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特别优秀学术论文奖
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一项
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二级子课题一项
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一项

研究成果

主要 著作
[1] 中国数理天文学.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年5月, ISBN 978-7-03-021107-1
[2] 中国历法与数学.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年4月, ISBN 7-03-014467-8
[3] 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 主编 .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, ISBN 7-5328-5148-6
[4] 周髀算经 新议.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, ISBN 7-224-06019-4/P•3
[5]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数学卷 主编 .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, 2000年7月, ISBN 7-5382-3211-7/G•2711
[6]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 曲安京 纪志刚 王荣彬 .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, 1994年10月, ISBN 7-5604-0325-5/O•19
[7] 中国古典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八大贡献. 西安 未来出版社, 1994年7月, ISBN 7-5417-0459-8/G•278
[8] 中国学术思想史 隋唐卷 明清卷 科学技术篇 主编 .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
[9] 二十四史 全译唐书历志曲安京 纪志刚 袁敏 . 上海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, ISBN
主要论文:
[1] 阴阳历食限为何不等 (唐泉 曲安京).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
[2] 球积术案例及其分析 曲安京 冯振举 赵继伟 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2011
[3] Lagrange s strategy for solving algebraic equation Editors B. S. Yadav & S. L. Singh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I Cambridge CAMBRIDGE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10 1-20 2009
[4] 北宋的行星计算精度 唐泉 曲安京 .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 30(1) 46-54
[5] 杜亚泉主编的3刊及其科学传播实践 陈镱文 姚远 曲安京 . 编辑学报 2009 2
[6] 平野一贯 定性分析 无机物分析体系构架之研究 陈镱文 姚远 曲安京 .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20092 2008
[7] 李钱运动与吴运动. 一代学人钱宝琮.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84-391
[8] 中国古代的月亮时差算法 曲安京 唐泉 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, 27 3301-308
[9] 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 曲安京 唐泉 .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8 29(4) 347-357
[10] 中国历法史的断代与沿革 曲安京 唐泉 王鹏云 滕艳辉 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8 6 11-33
[11] 希腊 印度 阿拉伯与中国传统视差理论比较研究 唐泉 曲安京 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, 27 2 131-150
[12] 假如开普勒是中国人(袁敏 曲安京).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 30 169-74
[13] 梁武帝的盖天说模型(袁敏 曲安京).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 25(2): 85-89 2007
[14] 中国古代历法家对 算理 的探究 曲安京 袁敏 唐泉 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7, 26 11-11
[15] 纪年法及其相关问题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5 3-23
[16] 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 唐泉 曲安京 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7, 26 2125-154
[17] HPM视野下的数学新课程内容构成(冯振举 曲安京). 课程•教材•教法, 2007, 9:38~42
[18] 大衍历 日食原理 袁敏 曲安京 . 清华学报 台湾2007 37 1159~173
[19] 惠更斯的5个概率问题 徐传胜 曲安京 . 数学研究与评论 2007 27 4987-992 2006
[20]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, 25 11~17
[21] 一部撰写了40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介绍薮内清与中山茂的授时历 译注と研究 .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6 27(3) 264~270
[22] 再谈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.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 28 5100~104
[23] 九道术的几何模型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4: 45~54
[24] 拉普拉斯的 分析概率论 研究 徐传胜 曲安京 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25 3227~238
[25] 许宝騄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卓越贡献 徐传胜 曲安京 .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6 27(4) 340~347
[26] 惠更斯与概率论的奠基 徐传胜 曲安京 . 自然辩证法通讯, 2006, 28 676-80. 2005
[27] 为什么计算没日与灭日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, 24(2) 190~195
[28] 中国数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.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5 26(1) 50~58
[29] 中国古代的日食时差算法 曲安京 唐泉 . 石河子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5, 23(4): 416~421
[30] 苏利亚历 的视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.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, 24(3197~213
[31] 苏利亚历 的时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5, 35(1): 117~121
[32] 古代印度的视差算法 唐泉 曲安京 .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5 11(1): 56~62 2004
[33] 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.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 1392 数学史の研究 .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4 15~26
[34] 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. 科学 2004 56(2) 27-30
[35]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中的大地直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4 3: 19~26 2003
[36] 授时历 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.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3, 22(4) 336-350
[37] 中国数学史への第三のアプローチ研究. 数学史研究 日本 城地茂译2003 179号 24~49
[38] 中国の数学史研究 回顾と展望.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(1317 数学史の研究) 日本 城地茂译 .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3 91-107
[39] Perche la matematica nella Cina antica? in Michele Emmer ed.: Matematica e Cultura 2003. Milan: Springer-Verlag, 2003, 205-217
[40] 中国古代对于岁差现象的认识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 2: 122~141 2002
[41] 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2002, 21 2 : 97-114
[42] 祖冲之的圆周率π=355/113是如何得出的自然辩证法通讯, 2002, 24 372-77
[43] The Third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,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2002, vol.III. Beijing: Higher Education Press, 2002, 947-958
[44] Revisiting An Eighth Century Chinese Table of Tangents. History of Oriental Astronomy. Dordrecht: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, 2002, 215-225
[45] Why Interpolation?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, Technology and Medicine. Singapore: SingaporeUniversity Press &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, 2002, 336-344
[46] 祖冲之は 如何に圆周率π=355/113を得たか 数理解析研究所讲究录 1257 数学史の研究日本 城地茂译 . 京都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 2002 163-172
[47] 宋代易学中的非十进制记数法与贾宪三角形.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.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1: 102-113
2001
[48] 消息定数 探析 曲安京 王辉 袁敏 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2001, 20(4): 302-311
[49] 中国古代的九服轨影算法 (曲安京 袁敏 王辉)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2001 20(1): 13-21
[50]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alendar Making. Storia della Scienza, vol.II, Science in China. Rome: Enciclopedia Italiana, 2001, 153~155
[51] Responses to Prof. Yabuuti's Work: Studies o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Ancient China. East Asian Science, Technology and Medicine, 2001, 18: 20-232000
[52] 中国古代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系 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.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22 358-68
[53] 中国古代におけるる日月食の算法と外域の历法との关系. 数学史研究 日本 大桥由纪夫译 ,2000, 164号: 1-25
[54] 中国古代的置闰法 一个概率问题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0, 30(6): 193-1951999
[55] 宋代太乙历法钩沉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9, 18(1): 69-77
[56]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评 古历新探 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9, 18(3): 277-281
[57] Interpolation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. In Y. K. Kim and F. Bray ed.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. Seoul: SeoulNationalUniversity Press, 1999, 264-277
[58] On Complementary Consecutive Labelings of Octahedron. Ars Combinatoria (加拿大), 1999, 51(1): 287-294
[59] Proof of the Phythagorean Theorem in Zhou Bi Suan Jing. 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. 郑州 大象出版社, 1999, 179-192
[60] 大衍历 定朔算法及程序说明(尚晓清 曲安京)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9, 29(3): 193-1951998
[61] 正切函数表在唐代子午线测量中的应用. 汉学研究(台湾), 1998, 16(1): 91-109
[62] 太乙数术中的第一部历法. 清华学报(台湾), 1998, 28(2):203-220
[63] 李继闵传.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.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, 3: 512-527
[64] 中国古代没灭术算法的意义. 曲安京 李彩萍 韩其恒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8, 28(5): 369-373
[65] Numerical Method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8, 28(2): 99-104
[66] 汉历连分数算法质疑.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8, 6: 13-21
[67] 九章算术 的开方术 几何的还是代数的? 商洛师专学报, 1998, 9(4) : 5-13
[68] 唐代太乙数术中的历法探微. 周秦汉唐研究. 西安三秦出版社, 1998, 1: 381-400 1997
[69] 大衍历 晷影差分表的重构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7 16(3): 233-244
[70] On Hypotenuse Diagrams in Ancient China. Centaurus -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(丹麦),1997, 39(3):193-210
[71] 一行の正接函数表. 数学史研究 (日本), 1997, 153号: 18~29
[72] 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. 清华学报 (台湾) , 1997, 27(2): 201-215
[73] 周髀算经 的盖天说: 别无选择的宇宙结构. 自然辩证法研究, 1997, 13(8): 37~40
[74] 中国数学史家李继闵的生平与成就. 中国科技史料, 1997, 18(1): 71~79
[75] 中国古代的二次求根公式与反函数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, 1997, 27(1): 1-5
[76] 唐宋时期的 调日法 探微.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,1997, 13(专刊):29~34 1996
[77]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三次内插法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6, 15(2): 131-143
[78] Bian Gang: A Mathematician of the 9th Century. Historia Scientiarum (日本), 1996, 6(1): 17-30
[79] 纪元历の中の逆函数. 数学史研究(日本), 1996, 150号: 13~21
[80] 商高 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. 数学传播(台湾), 1996, 20(3): 20~27
[81] 边冈逐次分段抛物插值算法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6, 26(1): 1-6 1995
[82] 唐宋历法中的交食周期与连分数算法. 数学传播 (台湾), 1995, 19(4): 73~79
[83] 天文大成管窥辑要 中的黄赤道差与白道交周算法. 中国科技史料, 1995, 16(3): 84~91 1994
[84] 王睿至道乾兴乙未四历历元通考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4, 13(3): 222-235
[85]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计时制度. 汉学研究(台湾), 1994 12(2): 157-172
[86]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. 自然辩证法通讯, 1994, 16(6): 55-60
[87] 中国古代历法中之朔望月常数的选择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4, 24(4):323-329
[88] 再论隋代前后的太阳视运动理论. 大自然探索, 1994, 13(3): 104-111
[89] 试论东汉四分历乾象历景初历上元与五星会合周.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. 北京 科学出版社, 1994, 6: 59-80 1993
[90] 李淳风等人盖天说日高公式修正案研究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3, 12(1): 42-51
[91] 刘徽割圆术的数学原理. 刘徽研究.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70-192
[92] 论中国古代历法中之闰周的数学性质,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3, 5: 14-25
[93] 从算法系统的角度谈谈郭守敬废除积年日法的进步意义. 郭守敬研究, 1993, 6: 23-33 1992
[94] 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五行星会合周期数源. 天文学报, 1992, 33(1):109-112
[95] 日高图复原.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2, 3: 45-48 1991
[96] 唐宋历法演纪上元积年实例及算法分析. 自然科学史研究, 1991, 10(4): 315-326
[97] 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. 天文学报, 1991, 32(4):436-439
[98] 秦九韶程行相及题意辨析,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1, 2: 71-73
[99] 大明历上元积年计算.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1 2: 51-57 1990
[100]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上元积年计算. 数学史研究文集.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0, 1: 24-36


来源:中国智库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