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曙松

read_image_副本.jpg

 

  巴曙松

  所属机构 

  个人简历 

  1994年-1998年 中国银行总行体制改革办公室发展规划部副处长

  1998年-1999年 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

  2000年-2001年 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高级经理

  2001年-2002年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助理总经理、授信管理处主管

  2002年-2003年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、主任

  2003年-2015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

  2007年-2009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

  研究领域 

  金融市场监管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政策研究

  教育背景 

  1987年-1994年 华中科技大学(原华中理工大学),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

  1996年-1999年 中央财经大学,获得博士学位

  2001年7月-2003年6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博士后

  2008年5月-6月参加中组部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的“小康社会领导者培训项目”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专题研究班(多伦多大学)

  国研报告 

  [1] 我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机制面临改革

  [2] 当前中国网络支付业的风险评估及其监管

  [3] 从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进展看全球金融监管的挑战

  [4] 从金融结构比较的角度看巴塞尔协议Ⅲ在美国的实施

  [5] 立足当前金融结构落实巴塞尔Ⅱ高级方法

  [6] 以明确权责边界为主线 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

  [7] 从城镇化的推进看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

  [8] 城镇化过程中的区域差异与融资机制选择

  [9] 从金融结构角度看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风险监管

  [10] 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当前的“影子银行”

  [11] 外商直接投资行为变迁对我国国际收支稳定性影响的分析

  [12] 外商直接投资留置利润及利润汇回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

  [13]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常账户贸易项目的影响

  [14] 金融结构、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就业的相互影响—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

  [15] 当前伊斯兰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评估与政策建议

  [16] 不同金融结构条件下主要金融监管模式及其演变与借鉴

  [17] 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变化的演进状况评述

  [18]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趋势与特征

  [19] 金融结构变迁中的金融风险结构及其监管要求

  [20] 应将中国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纳入当前政策保障框架

  [21] 中国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制度的改进

  [22] 将小微金融发展作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

  [23]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

  [24] 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形成显著影响——基于美、日等国的国际比较与借鉴

  [25] 从主权评级框架看惠誉打算下调中国主权评级事件

  [26] 美联储“扭曲操作”的政策逻辑及效果分析

  [27] 美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:LIHTC和HCVP政策效果评估及借鉴

  [28] 保障房制度平稳运行的挑战和中国的政策选择

  [29] 建立逆周期的动态拨备体系

  [30] 从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看逆周期资本监管指标的确定

  [31] 引入贷款拨备比率监管指标的影响及其改进

  [32] 从资本监管看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演进方向

  [33] 中日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对比分析

  [34]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新进展及其影响

  [35] 以开放心态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逐步提高市场话语权

  [36]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演变趋势

  [37] 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看中国金融发展战略

  [38] 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的金融发展战略

  [39]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

  [40] 2005年度中国基金市场的整合与分化

  [41] 2005年中国基金行业投资格局

  [42] 2005年中国基金行业业务格局评估

  [43] 2005年中国基金行业制度现状及其创新

  [44] 应对过剩流动性冲击: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挑战

  [45] “双轨”特征的中国货币政策及其转型

  [46] 人民币汇率政策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的新视角

  [47] 中国担保业监管框架的制度选择

  [48] 当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冲突的新表现及其协调

  [49] 亚洲债券基金的兴起及其发展综述

  [50]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建议

  [51] 中国主要证券公司2004年度风险状况评估

  [52] 阿根廷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失业救助体系及其借鉴

  [53] 港币利率与美元背离中的人民币因素

  [54] “十一五”期间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

  [55] 当前制约基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

  [56]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》的比较

  [57] 中国银行业实施资本充足监管的挑战

  [58] 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当前金融创新的途径研究

  [59] 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关联交易:理论综述与监管比较

  [60] 香港银行业开办人民币业务的风险评估

  [61] 中国股市IPO发行与定价方式的演变

  [62] 当前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优化研究

  [63] 从市场结构看当前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方向

  [64] 当前证券市场环境下保本基金的发展模式

  [65]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互动关系及其协调

  [66] 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发展论纲

  [67] 证券公司融资体制创新研究

  [68]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路径及其影响

  学术论文 

  [1] 巴曙松: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四大新趋势

  [2] 巴曙松:“多支柱”支撑养老金融创新发展

  [3] 巴曙松:支付账户分类监管:经验借鉴与政策框架

  [4] 巴曙松:沪港通提升两地股市竞争力

  [5] 巴曙松:国内资产管理业还处于初级阶段

  [6] 巴曙松:建立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

  [7] 巴曙松:大资管时代下的转型与求变

  [8] 巴曙松: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推陈出新

  [9] 巴曙松:地方融资要拓展更多渠道

  [10] 巴曙松:“盘活+优化” 拓展城镇化融资渠道

  [11] 巴曙松:银行改革的新起点

  [12] 巴曙松:当前中国网络支付业的风险评估及其监管

  [13] 巴曙松:深化金融改革的思路与重点

  [14] 巴曙松:以明确权责边界为主线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

  [15] 巴曙松:金融体系功能难以适应经济转型

  [16] 巴曙松:当前金融改革战略和路径研究

  [17] 巴曙松:城镇化过程中的区域差异与融资机制选择

  [18] 巴曙松:从固定资产重估看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的可能途径

  [19] 巴曙松:中国基础设施尚有较大投资空间

  [20] 巴曙松: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融资结构稳定

  [21] 巴曙松:新阶段城镇化带来投资需求

  [22] 巴曙松:转融券试点对市场走势的影响有限

  [23] 巴曙松:愤怒不会是金融危机的终点

  [24] 巴曙松:全球化的视角,新的分析框架

  [25] 巴曙松:新兴市场迎来新一轮资本流入

  [26] 巴曙松:大资金潮中的危机与机遇——为大前研一《大资金潮》中文版序

  [27] 巴曙松:从经济转型和金融转型看创业投资基金发展

  [28] 巴曙松:中国金融监管跨越与挑战

  [29] 巴曙松:我国商业银行对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应用

  [30] 巴曙松:未来十年的城市化前景

  [31] 巴曙松等:巴塞尔Ⅲ下市场风险资本框架的改革及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

  [32] 巴曙松:构建评级自律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

  [33] 巴曙松:全流通进程中的行业估值分化

  [34] 巴曙松等: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:一种长期观点

  [35] 巴曙松,陈华良:理性的商业环境与边际的变革

  [36] 巴曙松、华中炜等:城商行改革最佳路径——上海银行的外资模式、浙商行的股权多元化模式

  [37] 巴曙松、杨现领:城市化不会自然导致经济增长

  [38] 巴曙松: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——兼论中国经济的净储蓄问题

  [39] 巴曙松: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

  [40] 巴塞尔协议III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及其影响

  [41] 巴曙松:金融机构要把握经济转型中的战略性机遇

  [42] 巴曙松:巴塞尔Ⅲ的相关要求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应性

  [43] 巴曙松:剩者为王

  [44] 巴曙松:中国银行业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及其应用

  [45] 巴曙松、杨彪: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

  [46] 巴曙松:谈双轨制利率的平稳并轨

  [47] 巴曙松等:房地产行业将面临重新“洗牌”

  [48] 巴曙松:应促进双轨制利率平稳渐进并轨

  [49] 巴曙松、谭迎庆:股指期货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——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

  [50] 巴曙松: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改革及其借鉴

  [51] 巴曙松、王璟怡、王茜:流动性风险监管:巴塞尔协议Ⅲ下的新挑战

  [52] 巴曙松等:美欧日货币政策退出说易行难

  [53] 巴曙松等:银行税的理论探讨与适应性分析

  [54] 巴曙松、王志峰:当前人民币汇率争议的文献综述及改革的趋势

  [55] 巴曙松、王志峰:国际银行业从战略到结构的调整与再平衡

  [56] 巴曙松、吴博: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框架与新趋势

  [57] 巴曙松、徐盛发:转轨期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——一个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研究

  [58] 巴曙松:区域发展结构、城镇化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

  [59] 巴曙松: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

  [60] 巴曙松、田辉:提高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话语权

  [61] 巴曙松:金融危机后资产证券化的新特征及监管新动态

  [62] 巴曙松、吴博:简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

  [63] 巴曙松、郑弘:中国的通胀预期:形成与管理的挑战

  [64] 巴曙松、赵勇:基金治理: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平衡

  [65] 巴曙松: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境内外远期汇率动态关联——NDF监管政策出台之后

  [66] 巴曙松: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化解我国金融市场风险?

  [67] 巴曙松: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

  [68] 巴曙松:基金治理之困

  [69] 巴曙松: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

  [70] 巴曙松:地方政府的高负债风险

  [71] 巴曙松: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——兼论次贷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新秩序

  [72] 巴曙松等:伊斯兰金融体系形成的市场基础与金融特性研究

  [73] 巴曙松: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

  [74] 巴曙松、杨现领: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政策调整:宏观波动与微观行为如何联动?

  [75] 巴曙松:金融危机如何改变中国金融业?

  [76] 巴曙松、杨现领: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与欧元之争

  [77] 巴曙松、华中炜:寻找通胀与通缩之间的转换逻辑

  [78] 巴曙松、杨现:领美元与欧元领导权之争

  [79] 巴曙松: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研究

  [80] 巴曙松:经济回落时期中国银行业的挑战:从风险管理角度的考察

  [81] 巴曙松:明年将是“剩者为王”

  [82] 巴曙松、杨新兰:六希格玛管理与银行流程再造

  [83] 巴曙松:全流通过程中股票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

  [84] 巴曙松: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体系构建与创新

  [85] 巴曙松: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经济调整

  [86] 巴曙松等: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与趋势分析

  [87] 巴曙松: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——基于信息经济学商业银行的研究视角

  [88] 巴曙松:全流通市场下的估值中枢为何呈现下移趋势

  [89] 巴曙松、陈华良、王超:私募基金上市之利弊

  [90] 巴曙松:基于可加模型的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

  [91] 巴曙松: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期待协同监管——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

  [92] 巴曙松、栾雪剑:商业银行公司治理——从董事会和高等角度的分析

  [93] 巴曙松:人民币国际化:证券业受益几何

  [94] 巴曙松: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银行之路

  [95] 巴曙松:人民币国际化起点和趋势

  [96] 巴曙松等: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、问题与建议

  [97] 巴曙松:从全球化角度把握金融竞争与监管——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

  [98] 巴曙松:掘金城商行

  [99] 巴曙松等:关于实际有效汇率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述——兼论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构建

  [100] 巴曙松:涌金系上岸

  [101] 巴曙松:全球证券交易所的并购趋势:从公司化角度的考察

  [102] 巴曙松、陈华良:流动性短期拐点正在出现

  [103] 巴曙松、王文强:私募基金运行图谱

  [104] 巴曙松、王文强:寻迹私募基金套利模式

  [105] 巴曙松等:中国基金治理制度安排研究

  [106] 巴曙松、吴博、朱元倩: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、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

  [107] 课题组:基金大势——2007基金发展报告暨投资方向

  [108] 巴曙松:确立年金市场上养老金公司主导地位

  [109] 巴曙松:我国电影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

  [110] 巴曙松、陈华良、王超:基金业的规模跃升之惑与专业细化之路

  [111] 课题组:境外电影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电影业的启示

  [112] 巴曙松:金融转型期中国区域资本配置差异及其形成

  [113] 巴曙松、矫静: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

  [114] 巴曙松、刘先丰:社保基金管理探寻制度优化之路

  [115] 巴曙松:中国廉租房的融资特征及其发展路径研究

  [116] 巴曙松:同样的上涨,不同的逻辑——2006年股市评析

  [117] 巴曙松、刘先丰: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建议

  [118] 巴曙松:完善社保体系正逢其时——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

  [119] 巴曙松:中外资银行角逐互不相让

  [120] 巴曙松、刘先丰:挪威和新加坡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对中国启示

  [121] 巴曙松: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政策走向与趋势

  [122] 巴曙松:外资金融机构如何进入中国市场

  [123] 巴曙松:如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

  [124] 巴曙松:正在开启的战略并购之门——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发展

  [125] 张立群等: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争

  [126] 巴曙松、向坤:资本项目可兑换已逢其时

  [127] 巴曙松:日本对冲基金发展路径

  [128] 巴曙松:新股发行:如何架设机构和中小投资者的天平

  [129] 巴曙松:中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评估指数体系研究

  [130] 巴曙松:发展REITs,拓展房地产融资空间

  [131] 巴曙松等:基金业重构价值链

  [132] 巴曙松等:破解担保业危局

  [133] 巴曙松、王凡:美国货币监理署的监管框架及其发展趋势

  [134] 巴曙松等:房地产融资的量体裁衣之道——根据开发环节、项目特点、自身规模做适宜选择

  [135] 巴曙松:企业年金市场:开局与挑战——2005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盘点之五

  [136] 巴曙松、詹漫丽、方磊:股市改革未竟债市“非典型”举步——2005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盘点之三

  [137] 巴曙松、华中炜:银行业:开放前夕的“涅槃”运动——2005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盘点之二

  [138] 巴曙松:金融市场改革:开闸的一年——2005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盘点之一

  [139] 巴曙松等:德隆、格林柯尔为何在资本市场大溃败

  [140] 巴曙松:证券业分类监管的过与不及

  [141] 巴曙松: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国际比较

  [142] 巴曙松:人民币影响港币联系制度

  [143] 巴曙松:启动股权分置问题试点:中国股市转型的制度基础

  [144] 巴曙松:期待民间金融的二次飞跃

  [145] 巴曙松:人民币汇率:是欧美的问题还是中国的问题?

  [146] 巴曙松:证券行业的净资本监管体系及其制约因素

  [147] 巴曙松、侯永志:长三角人均GDP4000美元的意义

  [148] 巴曙松:企业年金投资监管模式比较及我国的路径选择

  [149] 巴曙松等: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

  [150] 巴曙松:国外票据市场面面观

  [151] 巴曙松:也谈国有银行的“上市偏执”

  [152] 巴曙松:分立的金融监管不能“各管一段”

  [153] 巴曙松: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空白的填补

  [154] 巴曙松:中国资本充足监管框架的形成及其市场影响——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义与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..

  [155] 巴曙松:中国资本充足监管框架的形成及发展

  [156] 巴曙松:人民币不应满足做简单的币值重估

  [157] 巴曙松:中国企业宏观环境冷暖色

  [158] 巴曙松:违规频发:国债回购为何成为券商毁灭导火索?

  [159] 巴曙松: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借鉴

  [160] 李剑阁、巴曙松:基金业的挑战与使命

  [161] 巴曙松:企业年金与基金、信托管理制度比较研究

  [162] 巴曙松: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

  [163] 巴曙松:中国推行企业年金制尚待时日

  [164] 巴曙松:知易行难,兰溪经验值得总结

  [165] 课题组:论当前企业年金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

  [166] 巴曙松:优惠政策扭曲市场

  [167] 巴曙松:企业年金管理风险控制模式选择

  [168] 巴曙松:银行监管应分析成本和收益

  [169] 巴曙松:中国经济不会出现“硬着陆”

  [170] 巴曙松:为什么要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?

  [171] 巴曙松、杨光:韩国信用卡市场从奇迹到危机的演变

  [172] 巴曙松等: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

  [173] 巴曙松: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将有重大突破

  [174] 巴曙松:央行121号文件出台促动房地产金融创新

  [175] 巴曙松:中行建行注资后的市场约束要抓紧

  [176] 巴曙松,杨光:利率市场化会有突破

  [177] 巴曙松:为何要强调保护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——解读国务院《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..

  [178] 巴曙松:拓展券商融资渠道获重大突破

  [179] 巴曙松:商业银行外汇资金业务流程再造

  [180] 巴曙松等:中国金融改革趋势回顾与前瞻

  [181] 巴曙松:五大“改革效应”与有待观察的五大趋势——评两大国有银行的注资改造

  [182] 巴曙松:中国金融改革趋势

  [183] 巴曙松:当前货币政策走向与证券市场策略选择

  [184] 巴曙松: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战略

  [185] 巴曙松、陈华良:破除基金关联交易“妖魔化”

  [186] 巴曙松:中国股市是体制缺陷的晴雨表

  [187] 巴曙松:国有股权转让按净资产定价有缺陷

  [188] 巴曙松:中国不会重现恶性通胀

  [189] 巴曙松:加速投融资体制市场化

  [190] 巴曙松:当前证券公司“只进不退”的悖论

  [191] 巴曙松:破解券商“只进不退”

  [192] 巴曙松:目前货币供应量并未失控

  [193] 巴曙松、高辉清、钟伟、赵晓: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杞忧还是远虑?

  [194] 巴曙松:应当正视金融业市场化的趋向

  [195] 巴曙松:银行立法紧锣密鼓六个原则需要注意

  [196] 巴曙松:金融的败战与关系型融资的没落

  [197] 巴曙松:应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

  [198] 巴曙松:证券公司融资的制度困境及其突破

  [199] 巴曙松:基金评价应先评风险

  [200] 巴曙松:关注民营金融机构的利益输送管道

  [201] 巴曙松:加拿大为什么成功发展了创业板市场?

  学术著作 

  [1] 《当音乐停止之后:金融危机、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》

  [2] 《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:新常态下的大资管转型》

  [3] 《直面金融业的世故与天真》

  [4] 《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:挑战与改进》

  [5] 《2013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:大资管时代来临》

  [6] 《中国金融大未来》

  [7] 《在金融业的现场》

  [8] 《全覆盖债券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现实选择》

  [9] 《金融海啸中的那些人与事》

  [10] 《对话金融市场波动》

  [11] 《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》

  [12] 《2010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报告》

  [13] 《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金融政策》

  学术活动 

  [1] 中心专家出席2012产业中国年会“产业升级的内外驱动”巅峰对话

  [2] 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在京举行

  [3] 2013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在京召开

  [4] 第五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-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企业的对策

  学术兼职 

 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

 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

  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

  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

  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

  招商银行和包商银行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

 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

  社会荣誉 

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

  1999年 论文《转轨经济中的内部人控制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》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“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奖(最高奖)”

  2005年 参与的《“十一五”规划思路和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》获得200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特等奖

  2005年 《企业年金的关联交易研究》,第一作者,获得中国保监会主办的第二届年金征文一等奖

  2008年 著作《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》获得“国家开发银行创新成果二等奖”

  2009年 《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》,第一作者,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创新成果“特殊贡献奖”

  2009年 著作《全覆盖债券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现实选择》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创新成果“一等奖”

  2012年10月 《国际金融危机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》获得第三届管理科学奖“学术奖”

 

  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注明,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参考、交流之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  电话:(010)63581767

  邮箱:zhiku@scimall.org.cn